在全國各省區市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中,上海連續兩年均為優秀,其間,2020年度排名全國第一。2020年反應的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維護督察陳述指出,“上海市生態文明建造和生態環境維護作業獲得顯著成效,走在全國前列”。
標本兼治、治本為先,加大“四大結構”調整力度培育綠色新動能
近年來,上海“水晶天”越來越多,天更藍、水更清、岸更綠,“一江一河”成了城市新的靚麗風景線。如此夸姣宜居的生態環境背面,是上海10年來堅持標本兼治、治本為先,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努力。
數據顯示,近10年來,上海不斷加大動力、工業、交通和農業等“四大結構”調整力度,培育綠色低碳開展新動能,累計完成市級工業結構調整項目1萬余項,“五違四必”、金山區域、桃浦、南大、吳涇等要點區域加速綠色轉型;完成低效建造用地減量66.8平方公里,減出來的土地首要用于生態建造;2010年以來,上海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單位GDP能耗累計降幅均超越50%。截至2021年底,累計推行新動力汽車67.7萬輛,軌道交通通車運營路程持續保持全球第一,綠色建筑規模達2.89億平方米,裝配式建筑推行力度全國搶先。
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之后,作業要點轉向了環境質量的改進和生態服務功能的提高。水環境方面,依托水污染防治舉動計劃的施行,水清岸綠、魚翔淺底的生態美景再次閃現。2018年,上海根本消除黑臭河道,2020年,根本消除劣V類水體,從根本上處理了河道污染。2021年,首要水體水質優于Ⅲ類比例達80.6%,為前史最好水平。空氣質量改進方面,近年來,上海的“水晶天”越來越多,上一年的PM2.5年均濃度為27微克/立方米,較2013年的62微克/立方米下降56%,為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低值,提前完成“十四五”規劃方針。
不僅如此,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,受污染犁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到達100%;生態空間大幅提高,截至2021年底,森林覆蓋率到達19.4%,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到達8.8平方米,“環、楔、廊、園、林”生態格局根本構成,城市變得更休閑、更宜居;努力打造人與自然調和共生的超大城市新模式,城市生物多樣性水平逐漸恢復,貉、震旦鴉雀等野生動物已成為大家的鄰居,在長江口記錄到被譽為“水中大熊貓”的國家一級維護動物——長江江豚。
多元共治、精密辦理,城市環境管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
上海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方針全面完成,首要有以下原因:
首要是以法治力量推動生態文明建造。據介紹,本市陸續制定《上海市環境維護法令》《上海市大氣污染防治法令》《上海市飲用水水源維護法令》等地方法規,發布30余項地方性標準,推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變革。
其次,強化商場治污作用。上海在全國首先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管理試點,推動排污收費向環境稅全面改變;上一年7月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商場在滬上線運行,上海地方碳商場是全國唯一連續8年完成企業履約清繳率100%的試點區域,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(CCER)成交量始終穩居全國第一。一起,在綠色金融方面,浦東新區成為全國第一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區域之一;全面施行排污許可、環評變革,推動重大項目加速落地,擴大環評制度變革促進經濟增長的優勢效應。
據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、局長程鵬透露,接下來,上海將持續堅持綠色低碳開展,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加速建造人與自然調和共生的美麗家鄉。不久前,上海印發《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邁向建造美麗上海新征程的施行意見》,推動構成“1+1+X”污染防治攻堅系統,布置水、氣、土等8個污染防治專項舉動,提出一系列約束性指標,包括到2025年全市PM2.5年均濃度穩定控制在30微克/立方米以下,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到達90%以上等方針,進一步夯實生態環境作為城市開展的根基,讓綠色成為城市最動人的底色、最溫暖的亮色